你看過一個人在發揮長才的時候,那種全身閃閃發光的樣子嗎?
我一直很喜歡看到這樣的人,但同時也心生羨慕:我也可以找到發光的方法嗎?
我曾在一本書上看到一則愛因斯坦的格言:
「人人都是天才。但如果你用爬樹的本領評斷一條魚,那條魚一輩子都會相信自己是笨蛋。」
這句話敲響了我心裡的警鐘——原來我一直都在用爬樹的本領來判斷自己;也許我已經閃閃發光,只有我自己不知道。
為了當一條充分「瞭解自己才能的魚」,我總結了四個方法:
1. 徵詢朋友的看法
2. 認真接受他人的稱讚
3. 多方嘗試和實驗
4. 微調比較的對象
1. 徵詢朋友的看法
雖然我們應該是最了解自己的人,但有時隔著一點距離,才能夠一覽事情的全貌。
找幾位親近的好友或工作上的好夥伴,請他們說明你的強項,或用三個詞彙來形容你,你很有可能會得到意想不到的答案。
我有位朋友形容我「一直都在尋求改變」,才點醒我擁有一直追求更好的解方的工作特質,也讓我認識到我善於制定策略的優勢。
2. 認真接受他人的稱讚
當你獲得稱讚,真心接受並認可自己。
我們的文化中,稱讚有時是客套,謙虛則被視為美德;但有時,你可以大方地接受那些稱讚,接納他們為你的一部份。
在眾多稱讚中,你會發現自己常收到一些類似的讚美——那些就有可能是你與眾不同的地方。
3. 多方嘗試和實驗
踏出舒適圈,多多嘗試新事物,就有更高的機率會找到你的潛在特長。
4. 微調你的比較心態
我們每天滑社群,實在很難不拿自己和他人比較,這樣的「社會比較」會阻礙自信建立、自我認可,就算你有才,也會認為自己很沒料。
既然比較是必然,也許我們可以透過改變比較的對象,化阻力為動力:
沒有人生來就是大師,跟大師比,不如跟昨天的自己比,因為你不是沒才能,只是還在成為大師的路上。
大師可以成為大師,我也可以。
雖然很像勵志雞湯,但不失為一種方法。
總而言之,不管長不長才,把自己攤在陽光下嚴厲比較或鞭打,都不是一種好的成長方法。
最好的辦法就是接受並理解:我們一直都在學習和成長的路上。
願我們都能看見自己閃閃發光的一面。